“有黄莺落在我肩上。”

@长风万里

 

林下闻清

更新

点苍山:

傅君,讳戎,表字闻清、永徵,号林下,祖籍崇陵。至其父知金陵府,君随迁金陵。

傅君少有奇志,厌举子业,惟好音律,琴、瑟、筝、箫,无一不精。其父恶之,命之修圣贤之言,以怀澄清天下之志。君终不从之。宣隶末年,携一琴一笛,隐淄维山,三年不出。

元熙元年,盛世清平。君出淄维,赴天下山庄岁宴。席间抚琴一曲《闻清》,举座皆惊。君拜谢其父曰:“天下已闻清乐世,吾当林下闻清音。”其父喟然长叹,终遂其愿。自此天下皆知“林下闻清,公子白衣”,世人无论穷达贤不肖,皆愿得见公子其人。

元熙三年,君治天籁台,广邀天下精绝音律者,弦歌雅意,昼夜不断。金陵天籁遂独步天下。

傅君以芝兰玉树之姿,素不与蒹葭为伍。然其风神高迈,容仪俊爽,人心向之。与荣禧堂主交善,常共游于天下山庄,时人慕之,呼为“连璧”。

——《金陵府志·林下公子小传》


这首《闻清》让傅闻清在十二岁时就名动天下,往后十余年被他不断地补充,如今前后加起来已经有了五段,并一些过于短小的片段,无法独自成曲,暂时被归纳进来。

《闻清·开篇》,世上除了傅闻清,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弹奏。开篇曲调变化复杂,兼顾琴者心绪,就算有琴谱,也是晦涩难解,更何况林下公子弹奏的次数屈指可数,无人能记下完整的琴谱。

直至今日,傅闻清只不过在人前弹奏过三次《闻清》的开篇。

第一次自然是在傅闻清十二岁那年。已故的傅家家主傅景行,也是上一任金陵知府,带着独子傅闻清参加天下山庄秋宴。

小公子听那些人高谈阔论,听得直打瞌睡,偷偷离席,无意中跑到了天下九景之一的“霜钟天籁”。

天籁疑难辨,霜钟谁可分。

“霜钟天籁”原是山庄历代主人收藏乐器的一座三重佛塔,立于一处开阔高地,可纵观金陵城全貌。到了夜间,此处的长明灯映照着琉璃瓦,十分招眼。

傅家小公子跑上佛塔的第三重梵音阁,正好金陵满城灯火初上,玄镜湖上浮光跃金,他人生第一次见此景色,还以为自己得入仙境,不慎撞上了“妙法”。

妙法,正是傅闻清如今的配琴。

据传《闻清》问世之时,妙法琴音响彻霜钟天籁,闻声而来的众人只看得梵音阁后浮动金光,法音无礙,似是要冲上云霄。

就连傅闻清如今也说不清楚,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当年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支惊动天下的琴曲的。应众人要求,小公子马上在“霜钟天籁”又弹奏了一遍,便是《闻清·前篇》在世人面前第一次亮相。那夜之后,“妙法”便由山庄主人赠与傅闻清为配琴。

第二次在元熙元年,新帝登基不久后。在缁维山闭关三年的林下公子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,在天下山庄的“金玉满堂”又弹奏了《闻清·前篇》。

曲毕,傅闻清长跪稽首,向他的父亲傅景行表明心迹。

“父亲,您为我取字‘闻清’,是要我心怀澄清天下之志。儿子愚钝,不堪成器,辜负父亲心意,如今天下已闻清乐太平世,吾只愿林下闻清音。”

傅景行早已预料到独子的心意,长叹不语,终是默许了他的心愿。

自京城远道而来的月官将这一段佳话写进了当年的南府志,偶然间被元熙帝翻阅。自幼在金陵府长大的帝王很是怀念江南调,御笔亲赐“林下”两字,更着南府于金陵修筑乐府,取“霜钟天籁”之二字,名曰“天籁台”。

元熙三年时,傅闻清掌管天籁台,不过两年。在这一年的金陵七子会上,傅闻清第三次弹奏了《闻清·前篇》。

七子会第八日,兰若阁向全天下人开放,在玄镜之上建起的高台上,开始了为时七日的夜宴。

是夜,公子赴宴,缓带宽袍,神情晏如,面前正是妙音。闻清又起,满座皆静,目不转睛,却有人听见一声轻笑。

座下自然有人看见,是正座上的兰若阁主掩面轻笑,更奇怪的是,林下公子也报以一笑。二人身后,满塘菡萏,在圆月之下盛放。

据宴席上一位常在天籁台听公子弹奏的乐师所说,那日公子所奏前篇,有半段音节变化,便使得乐音柔和许多。众人私下猜测,阁主当时一定听出了变化。

金陵城中皆道,傅家独子爱慕兰若阁主,故以弱冠之龄也未曾定下婚约,古意楼私下偷偷售卖的话本中二人早已被写得风月旖旎。

林下无心调,一顾回首笑。

评论
热度(6)
Top

© 子渊新曲 | Powered by LOFTER